蓝海首页 > 新闻中心
京津冀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协同创新对接会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北京市绿色发展促进会       发布时间:2024-07-12

2024年7月10日下午,京津冀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协同创新对接会在雄安国际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及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办,北京市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会等单位承办。本次活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为契机,全面总结过往的合作,共同谋划未来合作发展新蓝图,聚焦京津冀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发布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38项科技需求和35项科技成果,签约6项科技成果落地项目,部分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助力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京津冀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代表近两百人线下参会。活动同步设置线上直播,全国钢铁企业千余人线上参会交流。

会议开始前,京津冀地区的领导和嘉宾参观了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雄安城市计算中心(雄安之眼)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深度领略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的战略站位和发展现状,充分感受雄安新区智慧创新、绿色发展的建设模式,对雄安新区的未来充满期待。

会上,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晓龙致辞。

丁主任谈到,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支点,肩负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钢铁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智能化绿色化的科学技术变革力创新是实现钢铁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丁主任希望,会议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雄安新区落地,并介绍了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

政策宣讲环节,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徐梦华分享《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及政策体系》,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管工程师谢静分享《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政策》。

供需对接交流环节中,首钢集团、天津钢管、河钢集团等5家钢铁企业发布了“高炉铁水自动取样系统”等科技需求。钢研集团、北京科技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及央企单位科研机构发布了“ 新型液态金属在线检测传感器及系统的研制和应用”等6项精准匹配科技需求的创新成果。

项目签约环节中,北京华力兴公司与天津钢管公司、敬业钢铁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伊斯普公司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12家单位现场“联姻”,签署了“基于X射线的钢管在线应力检测系统开发与应用”、“生产管控平台-冷轧质量管理系统”、“智能化安全防护项目”等6项合作协议。

引人关注的是,在此次对接会上,北京科技大学现场与技术需求方“牵手”次数多达19次。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李志平、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总结讲话。

李厅长要求,本次活动中的对接合作、研发成果须注重应用实施,促进更多钢铁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河北省科技厅围绕加速推进钢铁产业智能化升级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动设立了河北省钢铁工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二是组织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三是正在积极推动组建河北省钢铁实验室。河北省科技厅将搭建好一流创新平台,吸引更多优势创新资源,用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和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目标实现。

褚主任谈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推动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工作,持续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协同创新工作体系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协同创新平台载体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三是协同推进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褚主任分享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以解决京津冀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协同创新为目标已开展的工作和未来工作计划。在京津冀三地部门的统筹布局和大力支持下,将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嘉宾对供需对接交流等环节的模式和效果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在会议中获悉了最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收获满满,并希望这样办实事、见实效的活动再多办几次。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一年。十年来,京津冀三地逐渐形成了一核辐射、两翼齐飞、分工协作、多点开花的协同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本次对接会的圆满成功,有助于促进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雄安新区的建设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清能蓝海数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冀ICP备080000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