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18日,第十九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和第二十一届氢能技术和工程大会在西安召开,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和氢能总裁马军分别做主旨演讲和特邀报告,深入探讨了新能源如何铸就国家能源安全的新局面以及碱水制氢工程与实践。大会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CPVS)发布了“2024太阳电池 中国最高效率”,隆基共有6个电池效率入选,“超高效低成本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和“超高效硅基叠层电池”两项目入选“2023光伏领域重大科技进展”。
电氢氨醇多元化耦合保障能源安全
“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如折算成煤炭约等于130万亿吨标煤、300000万亿度电,比其他能源的总和还大。”李振国指出,随着能源的资源属性逐渐向制造业属性转变,困扰全球的能源安全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如今,光伏发电的最低电价已降至0.1元/度左右,持续的学习曲线精进使光伏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到2050年,光伏度电成本将比煤炭低76%,比陆上风电低15%,比天然气低73%,比核能低71%。这些,是中国光伏产业持续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隆基“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光伏领域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领域最高荣誉的民营企业。在PERC电池、BC电池方面,公司分别突破多个技术、工艺难点,并在《Natur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相关论文,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同时,隆基在单结晶硅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两大赛道成为电池转换效率“双料冠军”,李振国表示,隆基的研发进展还在继续,接下来2-3年内,仍然还会有电池效率方面的重大突破。李振国还表示,未来有1/3的终端场景无法用电能直接替代,光伏产生的绿电需要制成绿氢,才能实现各领域深度脱碳。然而,绿氢储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转变成绿醇、绿氨后参与到能源体系中。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指引下,如今绿电、绿氢、绿氨、绿醇耦合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路径,不仅突破了氢能产业消纳和输运的瓶颈,更为实现绿氢多元化应用提供了全新思路,加速化工行业实现脱碳。
从碱水产业角度看研发方向
据第三方报道,到2030年全球绿氢规划产能将突破每年4000万吨,对应的电解槽装机规模约为460GW是一个千亿美元市场。担任本次全国氢能科学技术和工程大会电解水制氢分会主席的马军指出,可再生能源制氢对水电解系统的三大重要要求:安全可靠、低LCOH、适配可再生能源。行业进步需要可靠的、低衰减的、高效的更优的催化剂和核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