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钢铁低碳转型:政策引导行业发展、融资工具与融资路径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4-11-15

在双碳政策引导下,我国钢铁行业已逐步踏上低碳转型的新征程。钢铁是高碳行业,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仅次于电力行业。同时, 我国钢铁产量位居全球之首,占比高达 54%。因此,钢铁脱碳对全球与我国的碳中和进程都至关重要。


在政策引导下,我国钢铁企业已陆续制定短、中、长期降碳目标与路径规划, 并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来推动脱碳技术的落地,以实现碳中和目标。但钢铁是重资产行业,又面临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其低碳转型不仅所需资金庞大,同时也需兼顾产能调控要求,以致荆棘满布,充满挑战。因此,如何集结政府、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为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沛的长期资金支持,成为关注重点。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看,我国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路径明晰,但融资路径却处于摸索阶段, 融资规模也远不及资金需求。有鉴于此,本文解析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从行业发展特点、融资工具与融资路径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有助各利益相关方决策参酌。

钢铁行业发展与政策引导

本文将我国钢铁行业重要的产业发展、环保低碳与金融支持政策做了梳理,示于图 1 。图 中表明,21世纪后我国的钢铁行业政策可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产能过剩化解阶段和产能置换阶段。

在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政策明确严控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大方向。例如, 发改委于 2005 年表明,钢铁行业必须致力于产业布局和环保标准,以提升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国务院于 2009 年首次提到“产能过剩”问题,要求钢铁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更于次年进 一步提出不再批准新增扩产项目,要求加快节能减排改造。

在产能过剩化解阶段,政府明确设定产能控制的量化目标,并引导钢铁企业产能与环保两手抓。例如,我国于 2016 年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提出五年内压减粗钢产能 1 亿至 1.5 亿吨的工作目标,并提出以差别化电价政策抑制不达标产能,并严控环保不达标企业。在金融 方面,政府于 2015 、2016 年分别出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 年版)》及《建构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推动资金投入环保类项目。同时,为兼顾产能调控要求,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发文,表明严控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在此阶段,环保要求主要聚焦于大气污染治理, 要求重点区域钢铁企业须在 2025 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未来探索方向

从我国钢铁企业的融资现状看,资金对碳减排技术的支持仍处于初期。头部钢铁集团虽已将多元化资金引入低碳转型项目,但规模相当有限。此外,钢企受到下游需求疲软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盈利能力原已不足,再加上国家的产能调控政策,以致进一步提升债务杠杆率 的空间有限。因此, 如何通过政府支持、上下游企业互助与国际合作来突破,则为钢铁行业碳中和征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针对未来探索方向,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是政府支持。建议政府加大对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财政支持,通过补贴或税收抵免等方式为钢铁行业的转型投资减轻负担。可用机制很多,除国内已有的差异化电价外,还可使用创意机制,如德国针对高碳排行业推出的“碳差价合同”。其中,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来补贴企业低碳工艺与传统工艺之间的成本差异,以降低企业低碳转型的成本。在这类合同中,随着低碳技术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相应成本会下降,政府补贴金额会随之减少。因此,在支持高碳排行业低碳转型的同时,合同设计也能确保公共资金的精准使用。

其次是钢铁企业上下游互助。建议钢企加强上下游合作,成立绿色钢铁联盟,利用碳市场等政策抓手推动绿色钢铁溢价。绿色钢铁联盟应当覆盖产业链,其中包括上游的铁矿石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与绿氢制备企业,以及下游的建筑基建、汽车、机械设备等钢铁消费企业。事实上,国内已出现钢铁行业上下游联手推动低碳转型的案例,2023年宝武集团与全球最大 铁矿石生产商力拓集团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为其一,双方约定共同探索脱碳创新项目,包括在低 碳钢铁生产时将直接还原铁技术应用于中低阶矿石。

第三是金融赋能。金融机构可寻求国际合作,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以扩大钢企的转型融资规模。有关于此,市场上已出现一些案例,如去年中国银行发行的钢铁转型债券,以及今年国际知名资管公司路博迈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及浦发银行联手推出的气候变化债券指数。该债券以专项方式支持河北省钢企的低碳转型,在募集的 3 亿欧元总金额中,国际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 20%。气候变化债券指数聚焦于转型企业,依据企业的气候转型评分来筛选成份股,以此引 导国际资金支持中国的转型活动,其中包括钢铁行业。

展望未来,我国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征程任重而道远,除须在技术上力求创新外,还须在产能调控和绿色投资之间求取平衡。不过,在政府引导、行业价值链合作及金融赋能下,钢铁行业在转型初期已展开多方尝试并获得相当成果。这些努力有助于缓释钢铁行业的转型风险,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并帮助推进全球气候目标的达成。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蓝海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冀ICP备08000000号-5